T1級和T2級浪涌保護器在防護對象、測試標準、性能參數、安裝位置及結構類型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,以下是具體對比:
?T1級浪涌保護器?
?防護對象?:直接雷擊(雷電流直接擊中建筑物或線路)。
?雷電類型?:針對直擊雷產生的強大雷電流(峰值可達數十千安至數百千安)。
?典型場景?:戶外高壓線路、建筑物總配電箱、光伏系統等高風險區域。
?T2級浪涌保護器?
?防護對象?:感應雷擊或操作過電壓(雷電流未直接擊中,但通過電磁感應或系統操作產生浪涌)。
?雷電類型?:針對感應雷或開關操作引起的較小浪涌(峰值通常為幾千安至幾十千安)。
?典型場景?:室內配電柜、電子設備前端、計算機房等低風險區域。
?T1級?
?測試波形?:采用 ?10/350μs? 波形,模擬直擊雷的短時高能量沖擊。
?能量強度?:10/350μs波形的能量是8/20μs波形的17.5倍,對設備耐受能力要求極高。
?測試參數?:沖擊電流(Iimp)范圍為12.5kA至50kA。
?T2級?
?測試波形?:采用 ?8/20μs? 波形,模擬感應雷或操作過電壓的較長持續時間浪涌。
?能量強度?:相對較低,適合處理頻繁但能量較小的浪涌。
?測試參數?:最大放電電流(Imax)范圍為40kA至120kA,殘壓更低(通常≤1200V)。
?T1級?
?安裝位置?:防雷區LPZA到LPZ1交界處(如建筑總配電箱、戶外線路入口)。
?作用?:作為第一級防護,泄放直擊雷電流,減少后續浪涌能量。
?T2級?
?安裝位置?:防雷區LPZ1到LPZ2區(如分配電柜、設備前端)。
?作用?:作為第二級或后續防護,限制殘余浪涌電壓,保護終端設備。
?T1級?
?結構類型?:電壓開關型(如放電間隙、氣體放電管)。
?工作原理?:在雷電流達到閾值時導通,將能量泄放至大地,隨后自動恢復斷開狀態。
?T2級?
?結構類型?:限壓型(如壓敏電阻、TVS二極管)。
?工作原理?:當電壓超過閾值時,電阻值急劇下降,將電壓限制在安全范圍內。
?高風險區域?(如雷電頻發區、戶外設施):
需采用 ?T1級 + T2級? 分級防護,T1級泄放直擊雷,T2級限制殘壓。
?低風險區域?(如室內辦公環境、普通電子設備):
單獨使用 ?T2級? 即可滿足需求。
?敏感設備?(如計算機、醫療儀器):
優先選擇殘壓更低的T2級,并確保其通流容量符合實際需求。
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浪涌保護器,并確保分級防護設計合理,可有效降低雷電災害對設備和人員的危害。
T1級和T2級浪涌保護器在測試波形、防護能力、安裝位置及適用場景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,具體區別如下:
?測試波形與能量處理?
T1級采用10/350微秒波形模擬直接雷擊電流,能量強度是8/20微秒波形的17.5倍?1。
T2級采用8/20微秒波形處理感應雷或操作過電壓,能量相對較小?12。
?性能參數?
T1級沖擊電流范圍為12.5-50千安,殘壓較高?1。
T2級最大放電電流為40-120千安,殘壓更低(≤1200伏),適合保護敏感設備?13。
?安裝位置?
T1級需安裝在防雷區LPZA到LPZ1交界處(如建筑總配電箱)?1。
T2級安裝在LPZ1到LPZ2區(如分配電柜或設備前端)?13。
?功能定位?
T1級用于泄放直擊雷電流,多采用電壓開關型結構?1。
T2級用于限制殘余浪涌電壓,多采用限壓型設計(如壓敏電阻)?13。
?典型應用場景?
T1級適用于戶外高風險區域(如光伏系統、架空線路入口)?14。
T2級適用于室內或低風險區域(如計算機、醫療儀器)?34。
?選型建議?:雷電高發區需搭配T1+T2級分級防護,普通電子設備單獨使用T2級即可?13。